鍛造自學力 <超快速讀書法> 一年輕鬆讀完300本書

課名:鍛造自學力 <超快速讀書法> 一年輕鬆讀完300本書
日期:2016-10-23 19:00-21:00
地點:奔亞會議中心6F會議室E
講師:王乾任 / Zen大
 

 
dsc05984
 
上完課的評價阿,還真的是很不好說。
 
第一次聽Zen大快速寫作的時候覺得超棒,CP值超高,彷彿破除了很多以往被填鴨教育毒害的框架,並且看到明確可以執行的方向。
 
第二次再聽快速閱讀,少了第一次那種興奮感,覺得相較之下空泛了一些。不知道是因為主題不同還是因為講得比較零散…?
 
總之,有收穫,但跟預期存在一些落差。但或許是還需要課後再多加練習與理解內容,才能吸收轉化成自己的行動。
 
 
2017-03-20更新:當我又再上了邏輯思考工作坊之後,突然覺得內容彼此之間的關聯性都跑出來了XD  決定補完所有Zen大的課。
 
 

課程重點,從八個字破題談起:

字、句、段、章、書、主題、世界。

 
 
雖然有發講義,不過內容改版,改用白板推論,講義僅供參考。
一開始先講了關於閱讀速度與大量的迷思,後來有貼在Facebook上,內容如圖。
 
 screenshot-2016-10-26-03-26-55
 
 
 

字:

1.從字到Word的觀念轉換。
 
「社會學」,這算幾個字?
「感知結構」,這算幾個字?
「WWI(第一次世界大戰)」,這算幾個字?
 
以往對字的認知基模:一字一音一義,直到和製漢字的出現。
 

和製漢語是日語的辭彙來源之一,有時也稱日製漢語,意指漢字引入日本後,日本自己所創造、流用他意的漢語詞彙。此類詞彙讀音上是漢語,但是日本所自創,或是在日語中使用的意義已與原先在中文裡的意義有所差異。

另一方面,19世紀末起,大量日文漢字詞流入中文,以外來語之姿逐漸定著在今日漢語裡,這些「源自日文的外來語」有時也直接稱和製漢語。

因此,認知框架要轉變:從字到Word的思考方式。例如「社會學」三字一起看,作為一個修辭概念去看。
 
練習:在路上時將看到的事物用概念描繪出來。(增加字彙量)
練習:到圖書館找三百本童書來看。(增加字彙量)
 
2. 用大腦讀才讀得快。
 
默讀會變慢,用大腦讀,眼睛只是照相機。(英文:漢字:2.5:1)。
 
 
3.常用的字彙、文字庫越多,越熟悉就能越快。
 
速讀:訓練同一瞬間能承受的字數。
並不是每個字都一樣重要,讀書是在分類主次關係。(主:文眼、Keyword)
練習:把字當成一塊塊的概念,跳抓關鍵字。再在腦中組合。
問題:我們理解世界的字彙庫遠遠不足,所以才讀得不夠快。
 
所以為什麼要累積字彙?因為當我們應用文字,對應世界才會精準有效。
 
字:
  • 概念:定義
  • 符號
  • 修飾:以往的國文教育,常常只學到修飾用途。
 
 
例如:小孩哭聲。

 dsc05978

 

句:

 

段:

練習:讀書時開始思考是「論點」還是「論證」

 

章:

看好文章,累積閱讀力。

 

書:

  • 書,就是文章的放大。書是高度結晶化的產品,經過審核、知識密度高。系統化的閱讀才是省時間。
  • 網路文章良莠不齊,讀過50篇破碎的文章,不如好好讀過一本書來得通透、完整。
  • 實體書是一種知識地圖,網路就像大腦原始狀態,不精準。

 

主題:

  • 持之以恆,有系統性的主題閱讀。不要受暢銷書影響,因為那會讓閱讀零碎、分散。
  • 從「閱讀主題」累積成「小知識庫」,用其他書的架構作為切入點,讀書。
  • 書評才能像做學問一樣「比較優劣」,從各自系統知識內的比較,到跨系統的比較。
  • 有系統的雜讀,才能跨系統的比較。例如,經濟+心理,變成行為經濟學。
  • 有意識、有見解地大量累積閱讀量,大腦才會發生「質變」
  • 跨領域,水平、垂直的相互串連,就是創意的來源。
 

世界:

小故事,知識定位

書單告訴了我們學科的脈絡與系譜,是一種非常好的知識地圖索引。

***

逛圖書館是我大學時代的興趣,從總類開始,一櫃一櫃的掃讀架上的書單,辨認自己是否有興趣,透過這樣的方式,逐步擴充自己的知識地圖,以及閱讀量。

我讀各種領域的學科史和入門書,試圖掌握盡可能多的學科知識的梗概,將整個圖書館的知識架構轉化為我自己的一套。

 — Zen大 / 圖書館的功能可不只是借書而已~說說我的圖書館使用方式

 

練習:三個月讀完100本書,不用厚,能負擔為主。目的:養成閱讀的習慣,感受閱讀的威力,持續地讀。 
 
不讀書=赤裸地面對人生
預見未來
 
 
 
 
行動:找邏輯思維相關的書籍來讀

發表迴響